冬令时:上午7:30 —— 11:30 下午 13:30 —— 17:00
夏令时:上午7:30 —— 11:30 下午 14:00 —— 17:30
门诊
时间
01
故事的开端
孤独与疾病的交织
60岁的许老先生蜷缩在破旧的安置房里,墙上的日历定格在1月2日——他因高血压Ⅲ级住院的日子。作为五保户、残疾人,没有亲人,腿脚不便的他连去医院的路都显得漫长。出院随访电话中,他嗫嚅着说:“医生,我下次可能……没法自己看病了。”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随访护士的心里。
02
叙事中的困境
被折叠的弱势群体
许老先生的故事并非个例。他的病历上写着"高血压Ⅲ级",但社会档案里却标注着“五保户、独居残疾、社会支持缺失”。当医疗照护遇上结构性困境,疾病管理便成了奢侈。1月4日出院时,他攥着出院小结的手在发抖:“药费能赊吗?轮椅怎么上公交?”这些问题,远比血压值更难“调控”。
03
护理实践的转向
从治疗疾病到疗愈人生
随访中心没有停留在程式化的健康指导。他们捕捉到叙事中隐藏的呼救:“预约挂号+陪诊”服务被主动提出,绿色通道成为承诺。4月18日头晕发作时,许老先生第一次尝试拨通那个记在药盒上的号码。当他颤巍巍出现在门诊大厅时,看到的是一支临时组建的照护团队:护士推来的轮椅、保安人员伸出的手臂、医生桌上提前备好的病历......医疗系统正在为一个人性化的故事改写流程。
04
共写新叙事
在制度缝隙中点亮微光
5月13日的通话记录里,许老先生的声音有了温度:“你们还记得我啊……”三次陪诊经历,让他从“无力就医者”转变为“主动健康管理者”。而医护人员也在反思:当我们在病历里写下“患者满意”时,是否真正听见了叙事护理的核心——用行动回应那些藏在主诉后的生存困境?
05
叙事的回响
超越病房的照护哲学
这场始于血压管理的照护,最终演变为对生命尊严的守护。许老先生的故事被纳入医院弱势群体就医预案,随访中心工作人员的内心多了一条新规:“对于独居残疾患者,首次随访必须评估社会支持系统。”他的轮椅碾过门诊大厅时,不再只是患者,更成为医疗人文的见证者——最好的治疗,有时是让一个人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在冰冷的疾病编码背后,总有温热的人生故事。叙事护理教会我们: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倾听——而倾听的本质,是让每一个老者都有权利讲述,并被郑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