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床是一位81岁的膀胱占位性病变术后的爷爷,手术当天我正好夜班,护士站接班时得知20床今天手术,爷爷白天疑似冲洗管堵管,医生已手动通管了两次,中班用了四袋冲洗液。好的,这个是今晚要重点关注的病人,我心中默默记下。
当我们来到床边交接时,发现冲洗又不滴了,尿液的颜色有点红,我立刻检查管路:导尿管是在位的,固定也规范;遂将调节器开到最大还是不滴,我又挤了尿管,仍然没有反应,难道又堵了吗?立即询问患者有没有腹胀不舒服,爷爷说没有,我就让爷爷翻身动一下看看,还是没反应,又蹲下来查看引流袋,然后移了一下装冲洗液的桶,水哗哗哗的往下来了,原因找到了,是冲洗管太长,夹在了桶和床栏中间,所以才不滴。
于是我就把床栏拉起来,重新摆放管子固定后调节了冲洗速度,和患者家属解释了原因,他们也放心了。过了一会,家属过来询问:“护士这个速度是不是又慢了,要滴快点的吧?”我来到床边,发现速度是正常的,尿管的颜色也是清的。我问爷爷:“现在感觉怎么样?”爷爷回答说:“都好的。”我告诉他们:“放心吧,现在这个速度就正常滴好了,如果后面尿的颜色红了或者不滴了,我会来调的。”00:00巡视病房发现爷爷尿管的颜色又红了,随即询问有无腹胀或疼痛等不适,爷爷说没有,于是我就把冲洗管的调节器调大,并告诉爷爷和奶奶,这个尿液的颜色有点红,我先调一下冲洗速度,后面我会观察一下颜色,有什么不舒服的随时和我说。00:40,巡视病房,发现20床的陪护家属还没有睡,我就问道:“奶奶您怎么还不睡觉啊?”奶奶说:“我怕老爷子有事叫我。”我说道:“奶奶您先睡吧,我会多来巡视,您年纪也大了,熬夜吃不消,赶紧睡吧,有事再起来。”奶奶婉拒道:“你们也很忙的,我不困,我就伏在他床边好了。“我内心的想法是80多岁的老奶奶了还能不困不累啊?于是说:“您快点睡,我多跑跑,你休息好了明天白天才能好的照顾爷爷啊。”
说完我就帮奶奶把陪护椅放下,奶奶一直说着:“小姑娘真的客气的。”看了爷爷的引流是通畅且清的,我就继续巡视下个病房了。01:20巡视病房,发现20床爷爷又醒了,我问道:"您有什么不舒服吗爷爷?"爷爷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就是害怕这个管子不滴了堵起来,医生说这个堵起来很麻烦。”原来是这样,我就和爷爷解释,让他不用紧张,手术下来尿液有点红色是正常的现象,所以这个冲管的一直在持续冲洗就是可以保持管路通畅为了防止管子堵起来的,如果颜色有点红我们把这个速度开大,他就会留的快,颜色正常了我们就会调慢速度,维持冲洗,所以不要紧张,医生也都在,有事我们就会给医生打电话,他们也会立马来的。
爷爷终于放下心来,说道:“好的好的。”早上冲洗桶快满了,我看老奶奶还在睡,就蹲下来夹管子先夹,然后拎桶起身准备去倒水,这时奶奶醒了,她立马拉住我的手说道:“护士你别去,我自己去倒就行。”我笑着说:“没事没事,您再睡会儿,我去就行,这一大桶你拎去卫生间我还不放心的。”奶奶很不好意思的说:“哎呀麻烦你这个小姑娘,我真不好意思的。”我开玩笑的说:“你们好好的我就高兴,万一奶奶您不小心摔了一下,我是要负责的。”
奶奶心疼的说道:“说你们这些小姑娘都辛苦的,要熬一夜不容易哦,一会来一趟一会来一趟,还不能睡觉。”爷爷此时也附和着说:“你这个小姑娘真的好的,负责任又客气。”听到他们的夸奖,我都不好意思了。叙事反思:持续膀胱冲洗,在医疗记录上只是一条简单的医嘱,但对患者而言,却是一段充满未知和恐惧的身心体验。作为护士,我们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情感的疏导者和健康的教育者。
换个视角看待问题,解释也是一种治疗方法: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解释我们的治疗目的,能极大地缓解其焦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同时观察包含共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不仅是判断病情的需要,更是与患者沟通、给予其信心的重要契机。